“我走过很多地方,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……”每当听到这首带着浓郁西域风情的歌曲,我就不知不觉联想到祖国西北那片居住着20多个民族,洋溢着浓郁阿拉伯风情的广袤土地。那冰雪覆盖的雪山、那茂密的原始森林、那一望无尽的浩瀚沙海,还有那翡翠般的湖泊、那白色的毡房、那散发着树香味的木刻楞,绿色草原上奔跑的马儿、像天上白云般成群的细毛羊……
新疆是如此的广阔、如此的多彩、如此的充满吸引力!
我对新疆的渴望已久,多少次憧憬着周游新疆,可能是自己定的目标真得过于庞大,总是觉得时间不够、资金紧张。后经研究分析,觉得还是分片旅游比较可行。这样一是可以解决舟车劳顿,时间长了,身体吃不消;二是可以在时间、经费方面能有所周旋,让旅游不成为自己觉得压力太大的事,给自己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旅游心境。于是,今年金秋,痛下决心,决定先选择自己向往的北疆线路,开始自己的初次新疆之旅。
吐鲁番:充满维族风情的小城
虽是北疆之旅,但在乌鲁木齐落脚后,我的第一站却是南疆小城---吐鲁番。
关牧村一首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,让吐鲁番远近闻名,让人摸不清,吐鲁番今天的名气是因为甘甜的无核葡萄干?还是因为施光南天才作曲的这首歌?
吐鲁番---让我充满向往。
汽车快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,眼前时而一片戈壁滩,时而一片绿洲。当我看到绿洲时,我总是莫名的兴奋,我是多么希望多看到两眼绿色!说实话,在内地,尤其是在南方旅游时,我一点也不担心绿色的消失。我犹记得在岭南旅游时,那不同色系的绿色滋养着我这看惯灰色的心灵,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被洗过一样!但在新疆不同,那绿色是那样的珍贵,让我对绿色是那样的向往!但不幸,那茫茫戈壁,带给我的总是无边的土黄色,还有据说是富含矿藏的黑色和红色土地。
当一片片葡萄架从车窗外驶过,我知道向往中的吐鲁番就要到了!
初到吐鲁番,我就明显感到了维族风情。小城很小,没有几条街道,两边分列着用生土垒成院墙的维族民居。
维族民居一般外墙高大,内院房屋较多。大多有一栋二、三层的主房屋,其余平房绕院一周。中间有个天井,天井内一般有树,在吐鲁番则大多为葡萄,葡萄树枝蔓攀延,浓荫蔽日,整个小院整洁、干爽!
每个民居屋顶上都有晾晒葡萄干用的晾房,老远看七高八低,影响着城市的天际线。院门外有一条长长的小沟,里边流淌着清清的从雪山上用坎儿井引流下来的水流,属于坎儿井明渠部分。妇女和儿童们在那洗脸、洗手、打水、洗衣服,但感觉好像不是吃饭、饮用的水源。维族人遵守自己的乡规民约,水流一侧是上用水,一侧用来倾倒污水,两股水流互不掺和,确保人们日常的使用。
我们到吐鲁番主要是看两样东西,一是坎儿井,二是葡萄沟,另外捎带着看一下经过的火焰山。
第一站:坎儿井博物馆。坎儿井博物馆是吐鲁番市内少有的、新的、式样别致的建筑,像竖井口般的建筑造型,让它迥异于周围建筑,显得卓尔不群!
走进正门,迎面写着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---坎儿井”,我诧异于自己的孤陋寡闻,慌忙问那两大工程是……,漂亮的服务员告诉我,那两大是长城和京杭大运河。我惊异于这种称法恐怕只是在新疆,未曾在教科书或主要媒体见诸,看样坎儿井稍有“傍大腕”之嫌,论分量和影响力与那两大都稍逊风骚!
但在这里笔者不过是开个玩笑,坎儿井也确实不俗!那是新疆多少代人民的勤劳、智慧和汗水修成,说伟大一点都不为过。
走进馆内,用沙盘做的坎儿井模型,惟妙惟肖的向我们演示着坎儿井如何通过地下接力的方式,从雪山上将清清的雪山雪水通过地下暗河,引到山下的村庄、农田,用来人畜引用和灌溉农田。要知道,在高度蒸发和极度缺水的戈壁,水贵如油,不是采用这种隐蔽式开挖暗渠的方式,雪水很快就会干涸,那一片片戈壁就无法变成一方方绿洲,我们也就看不到吐鲁番今天的绿意盎然,也就吃不上甜甜的无核葡萄干!
据馆内讲解讲: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多条,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,最盛时达1237条,实际使用的853条,总长超过5000公里。参观过坎儿井的人,无不为它设计构思的巧妙,工程的艰巨而赞叹。它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、勤劳的丰碑!倘若到吐鲁番旅游,在乘坐的汽车临近吐鲁番时,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,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,形如小火山锥,错落有序地伸向绿洲。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。我释然,终于在这找到了我看到的圆土包的答案。
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。它由竖井、暗渠、明渠和涝坝(一种小型蓄水池)四部分组成。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,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,间距愈长,约有30至70米,愈往下游竖进愈浅,间距也愈短,约有10米到20米。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、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。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。一般长3-8公里,最长的达20公里以上,年灌溉300亩,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。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接,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。
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,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。首先,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,为坎儿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,每当夏季来临,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,当水流出山口后,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。积聚日久,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,水储量大,为挖掘坎儿井有了可能。其次,吐鲁番盆地与北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,这就可以沿地势引水,使得北部水源可以按地势向盆地汇聚,确定了水的流向。通过挖掘疏导,自流向盆地。第三个条件是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的土层,其砂砾石由粘土或钙质胶结,质地坚实,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。吐鲁番干旱酷热,水分蒸发量大,风季时尘沙漫天,成为主要自然灾害,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,影响非常小,水分蒸发量小,流量稳定,可以常年自流灌溉。所以,坎儿井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。
博物馆里边用模型、雕塑和模具演示着坎儿井的形成、开掘和对吐鲁番地区发展的作用。走在模拟的坎儿井里,感受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,令人不仅钦佩之情顿生!
走出博物馆,正好有个年轻的维族妇女走过,带着两个不大的孩子,一男一女,非常漂亮可爱!我走上前去说明想跟两个孩子合影,但发现那妇女直着眼睛看着我,不作答复!我有点发慌,不知什么原因?导游走了过来,说当地维族人大多不懂汉话。我说你帮我翻译一下,她说了一通,看对方摇头,我明白看样是不同意了!
葡萄沟,可谓新疆首屈一指的名胜之一。慕名而来,看到充满阿拉伯风情的大门。里边长长的花廊可以驱车而进,开到景区二门时停车,我们才算进入真正的葡萄沟景区!
所谓吐鲁番的几条葡萄沟是相对周边的山脉而言,长长的山脉之间的谷地里都是葡萄沟!我们参观的不过是作为景点的葡萄沟而已。在吐鲁番类似的还有好几条,说实话,那条也不必我们看到的差!
走进沟内,长长的长廊顶端全是果实累累的葡萄,悬挂在上空煞是好看。葡萄沟的葡萄真是名不虚传,你看那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,有的鲜艳似玛脑,而有的绿若翡翠。那五光十色、翠绿欲滴的鲜葡萄,令人垂涎不止。真想伸手去摘,可惜,可望而不可及!吐鲁番出产的无核白葡萄、皮薄、肉嫩、多汁、味美,营养丰富,素有“珍珠”美称。其含糖量高达20-24%,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,居世界之冠。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,含糖量高达60%,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。
作为景区的葡萄沟,里边肯定不会只有葡萄,我们看到了不只在新疆,在中国,乃至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都赫赫有名的阿凡提的故居。故居异常简陋,看样这位智慧老人生前也是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,但他用丰富的精神财富到现在还滋养着我们!
不远处是巴依老爷的豪宅,与先前看到的阿凡提旧居可谓天壤之差,可见当年物质财富的差距之大!巴依老爷的住宅按现在的标准看也好不过时,可见当年老爷真是富甲一方啊!
吐鲁番是我进入新疆的第一站,一股维族风情直扑眼前,顿时感受到一种迥异于汉族地区的风俗民情,后面我又走了很多新疆的地方,就我去过之地,吐鲁番为维族风情最浓的地方!感谢吐鲁番让我了解维族人生活的环境与状态,感受到这个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著名的十字路口,退却铅华后的寂寂生活。
乌尔禾:戈壁滩上的魔鬼城
从乌鲁木齐驱车一上午,在中午时分我们抵达位于准噶尔盆地北缘,靠近克拉玛依油田的新疆新开发景区---乌尔禾。
“乌尔禾”在哈萨克语中是“魔鬼”的意思,据说,当大风起时,在乌尔禾这个地方能听到魔鬼般的声音,故而得名!
我去时天空晴好,还好没有听得到这种被很多人传得十分恐怖狰狞的声音。
乌尔禾,是世界闻名的雅丹城,“雅丹”一词来自维吾尔语,是“风化的土丘“的意思。乌尔禾地区原来是一片很厚土层的戈壁,在西北肆虐的狂风下,土层被层层掀起。在狂风这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师历经千万年的雕刻下,乌尔禾已经出落的惊世骇俗!
走进乌尔禾,你仿佛走进一个大自然的雕塑公园,里边千奇百怪的雅丹,像人们展示着各种你见过的、没见过的、想象中的人或物。那对面山上层层叠叠的土堆,小一号的酷像天安门城楼,大一号的就像拉萨的布达拉宫了……
乌尔禾内各种各样奇特山丘,形状十分嗟峨古怪,颇有些张牙舞爪的狰狞状态,像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怪异氛围,是一种陌生、鲜怪的景象。中区的一个细细的雅丹腾空而出,仿佛是一只跃起顶球的海豚;一个雅丹挺立在一个长雅丹的一端,仿佛是一个越身而起的骏马;还有一个雅丹看上去像一头卧着的雄狮……此旁的一座,峰坡平缓,齐腰被疾风削去一圈,既像尊卧佛,又像一条大鲨鱼。其它峰谷,均系似是而非的奇形怪状,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形象。
拟人化的雅丹更让人忍俊不禁,一个仿佛是人头像的雅丹,惹得大家议论纷纷,有的说像一个蒙着纱巾的维族妇女的侧面像,有的说像马克思的侧面像,而且言之凿凿地说,他的胡子都看出来了!还有一个站着的小雅丹,很像是一个站着的人,但身形魁梧,导游说这是站立的,着大衣的毛泽东。
乌尔禾作为北疆的一个新开发景点,知名度正在不断扩大,闻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。作为有港资入股的新开发景点,乌尔禾的景区建设起点很高,里面的旅游设施基本到位。为减轻游人对雅丹的破坏,乌尔禾内部很少允许人们到处走动,一般游客只能乘景区大巴参观。这样一为安全,二为更加有利地保护雅丹。因为松散土质的雅丹可能在游人不经意的踩踏下轰然坍塌,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我原来也想登高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拍照,但还是不忍心破坏这千万年的造化而止步!对于向往中的乌尔禾大峡谷也因为这个原因,就只能望而兴叹了!
乌尔禾以它壮美、多姿和自然天成,在辽阔的西北大地上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大自然美丽的画卷,成为选美中国的雅丹第一名。我觉得它确实当之无愧!听说有关部门正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其为世界自然遗产,若有网上投票,我定积极参与并投上自己支持的一票。
喀纳斯:上帝遗落在人间的“绿宝石”
喀纳斯,一块镶嵌在祖国金鸡尾梢的“绿宝石”。可以说我对她的向往由来已久,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能自拔。
应该说这次我新疆之旅的时间定位,其依据就是喀纳斯。我要等到喀纳斯的云杉和各种树木,都被秋风染成缤纷色彩后再去,去亲身感受这个被誉为“上帝的调色板”地方的神奇和美丽。
去喀纳斯的行程异常艰辛,这还是在新疆区府重修前往喀纳斯的旅游公路后的状况。从乌尔禾驱车继续前行,车到晚上我们也仅到达阿勒泰地区最南的县城---布尔津。
布尔津虽然名声在外,但它并不是阿勒泰地区的地级机关驻在地,它只是去往喀纳斯路经的一个小县城。地区首府为阿勒泰市。住下后,问宾馆服务员,她说:布尔津距离喀纳斯景区车行还要4个小时。
在布尔津宾馆住宿一晚,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驱车赶路。
车子首先经过边检站,办理边防手续。接着经过阿勒泰国营牧场,这个在内地很少出现的字眼,在这被到处张贴着,宣传着,“国营”两字还用很大的字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我亲眼见到了很多着哈萨克族民族服装的牧民,好像当地那天有个民族活动似的!
在临近中午饭时,我们到达喀纳斯的度假村性质的旅游小镇---贾登峪。稍事休息,吃过午饭,我们开始乘坐景区内的环保车进入喀纳斯景区。
景区异常大,除我们熟知的“三湾”外,还有很多高山、森林、湖泊。我们驱车行进,我坐在最后一排有个拉窗的位置,准备好摄影装备,随时准备抓拍!
凡是“预则立”,果然不出我之所料,景区在高山、森林掩映下,清清的喀纳斯河在欢快的奔流。随着道路的蜿蜒曲折,景区风光可谓步换景移。蓝色的河水、多彩的森林和白色的雪山,构成一幅幅如油画般的景致。我的摄影发烧的毛病再次被激发,仿佛不把美景扫全誓不罢休!一直拍到前往观鱼亭的停车场我才肯罢休停手。
但我的高兴还是有点早,回来整理照片时看到,虽对沿途美景做了全景式拍摄,无奈观看可以,欣赏不足。无论是从角度的选择,还是用光的调整,甚至构图的完美,都留下诸多遗憾,只能当一般片处理。
喀纳斯景区森林覆盖率非常高,举目望去处处都是树林,可能是因为纬度高,天冷快,我去时时值当地深秋,广袤的森林都已经变色,在深绿色底色下,黄色、红色、还有各种渐变的绿色,构成了一幅色彩的拼盘,将整个喀纳斯装扮的异常美丽。难怪有人把喀纳斯誉为上帝的调色板,看到眼前的一切,真是感到确实名不虚传!
其实喀纳斯景区原来是由蒙古族图瓦人世代生活和放牧的场所。受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,对大自然的充分保护,才将这片原始森林保留下来,让我们这些后人得以今天目睹如此美景。
提到喀纳斯景区,就要提到它的很多唯一:这里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,是中国唯一和四国(指蒙古、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)接壤的自然保护区,是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——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布尔津河(注:在喀纳斯景区段被称为喀纳斯河)的发源地。喀纳斯湖区还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,生长有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、红松、云杉、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。
喀纳斯的绿色是那样的广袤、那样的丰富、那样的多样,站在山顶俯瞰满谷的绿色,就仿佛被这色彩沁透一样,难怪有人称喀纳斯为上帝遗留在人间的“绿宝石”,钟爱之情,可谓贴切生动。
我们的第一站是海拔3000多米的喀纳斯制高点---观鱼亭,在坐了大巴,坐中巴后,到了观鱼亭山下平台。这时我们被告知还要攀登1000多级台阶,才能爬到观鱼亭,并俯瞰喀纳斯湖和景区著名的三道湾.
说实话,一听1000多级,我倒吸一口冷气。对于平时疏于锻炼的我,这好比登一座山。但我想已经到了山下,加上对喀纳斯湖和三道湾的憧憬,我可以说没有什么犹豫就开始抬腿登阶了!
正如一位伟人所说:无限风光在险峰。登了没多长,回头四顾,已然发现周边的景致起了很大变化。往左看,近处一片黄绿间杂的森林,中间是一片绿色的高山草甸,远处则是一片白色的雪峰,真是色彩分明,风光无限!
往右看,海蓝色的喀纳斯湖,像一个巨大的宝瓶向外延伸,湖畔层林浸染,近处绿意满山,远处雪峰隐现,好一派湖光山色,好一派锦绣田园!
其实一进入9月份,喀纳斯湖景区便进入了黄金旅游时节。天高云淡,蓝天如洗,飞红溢绿,满目流金,深绿的山坡上透出一片片黄枝红叶相间、青山白雪相连的色块,湖畔的白桦、红松、冷杉等树木会以金黄、橙红、黛绿等交叉的色彩,烘托着山顶耀眼的雪色,投映在海蓝色的喀纳斯湖上,光彩夺目,令人沉醉。
此时也是摄影的最佳时节,不少摄影发烧友“长枪短炮”的不畏辛劳的奔走、攀登,就是为了拍下喀纳斯这美丽的一瞬!
我为能赶上这美丽的一瞬感到欣慰,也为这一路的旖旎风光而陶醉!当我爬到600多级的观湖亭稍事休息时,回眸一望的瞬间再次令我惊艳!那蜿蜒曲折的喀纳斯河在流经阿尔泰山峡谷时形成的美丽的河湾,逶迤的伸向远方,我数了数有六道之多。赶紧问一个从身边经过的导游,她惊讶地对我说:就是六道湾,谁说三道湾了?唉!多亏自己今天亲历,否则会被这以讹传讹的说法害到几日!
山下散布着数十户图瓦人房屋,那用原木建造的木刻楞,从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,还有圈里和草地上散落着的牛儿、羊儿,构成了一幅图画中的田园牧歌图,令人好不羡慕!好不憧憬!
如此美景,激励我不断地向上攀登。在一边赏景,一边观光之中,不知不觉我已登上原来视为不可登攀的观鱼亭。凭栏饱览湖区美景,顿时令人心旷神怡,乐而忘返!凭高远眺,喀纳斯湖内的小快艇,像一个个移动的小点,若不是它拖出的长长的白色水线,有时都令人难以分辨到底是几艘在湖里行驶!
观鱼亭顾名思义就是观鱼的亭子,但这其中的鱼可不是普通的鱼,是特指喀纳斯湖湖怪。据说湖怪是喀纳斯湖中特有的一种深水红鲑鱼,它是一种冷水鱼,体形较大,食肉,平时很少出水,难得能看到,出现并被拍照也就2—3次。喀纳斯湖怪与英格兰尼斯湖怪其名,享誉世界。
我知道我几乎没有可能看到它,但站在观鱼亭那一刻我还是渴望它的出现,了却我对湖怪的神秘感,也慰籍我疲惫攀登后的辛劳!但奇迹没有出现,我只是再次领略喀纳斯湖景区那如仙境般的美丽!
下得山来,时间已不早,我决定先去喀纳斯景区的月亮湾。因为爬观鱼亭,我的时间已耗费过半,剩余时间走遍三湾(指月亮湾、卧龙湾、神仙湾)几乎没有可能,我只能选择喀纳斯的标志景点--月亮湾成行。
美丽静谧的月亮湾藏秀于阿尔泰山的峡谷中,当你走在蜿蜒的景区公路上,当你在峡谷中看到一弯微带蓝绿的乳白色月牙形河湾,那就到了月亮湾了。
月亮湾是喀纳斯河的一部分,喀纳斯河在此拐了一个“S”形弯,成就了喀纳斯的标志---月亮湾。月亮湾不仅奇在它的完美S曲线,更奇在它湖水的因时因季的变化,它是镶在喀纳斯河的一颗明珠。湖内有嫦娥奔月时留下的一对光脚印,也有传说这个脚印是当年成吉思汗追击敌人时留下的。动人的传说给月亮湾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。
月亮湾确实会随着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变色,听景区导游说: 5月的湖水,冰雪消融,湖水幽暗,呈青灰色;到了6月,湖水随周山的植物泛绿,呈浅绿或碧蓝色;7月以后为洪水期,上游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补给,由碧绿色变成微带蓝绿的乳白色;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响,呈现出墨绿色;进入9、10月,湖水的补给明显减少,周围的植物色彩斑斓,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夺目。
我试图走近它,顺着景区的阶梯我下到最底,用最近的角度去欣赏它。但发现虽然月亮湾依然很美,但因为缺少了距离,缺少了观景角度,此时的月亮湾变得零碎、俗艳。这不仅让我想起谈恋爱时那句“距离产生美”格言的正确。看样美景是需要一个合适的角度去欣赏的!
没有时间,我只能乘坐景区大巴从车上观看卧龙湾和神仙湾。虽是匆匆而过,但毕竟属于亲眼见过,少留遗憾!但即使仅仅看过的两眼,也已让我惊艳于两湾的美丽!
怀着不舍!怀着眷恋!我一步一回头的离别喀纳斯,我不知道什么时间再回来,但我敢肯定会再回来!喀纳斯仿佛一位素装的新娘,将她的天生丽质展示的一览无遗,我想没有人会对她无动于衷,会对她视若无睹!
车子已驶出景区,这时,志摩的诗句忽然在我耳畔响起: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,我轻轻的招手,作别西天的云彩……
(九三学社青岛市委 丁元喜)